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主旨发言

日期:2022-11-08

作者:

审核人:

浏览次数:

2022年11月5日至6日,“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会议旨在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新时代建构文学伦理学批评提供新思想与新方法。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世界260余所高校的8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宴,线上直播参会者逾4000人。

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

主旨发言(一)

会议为期两天,涵盖了五场主旨发言,共计16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

首场大会主旨发言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西班牙皇家学院外籍院士、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众议的发言题目为“作为标志的文学伦理学批评”。陈众议教授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肯定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史上的标志性地位和重要性。他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形成标志着外国文学研究不再一味跟风,而是开始转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自觉与自信”的理性思维。这正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学界作为标志性成果的意义所在。

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Seán Hand教授聚焦法国文学中的生态主义未来书写,强调面对当下“人类世”各种危机,例如气候变化、流行病、抑或全球化危机,学者们应该重新思考“生态学”哲学文献的范畴和等级分类。他首先分析了Michel Serres和Bruno Latour的关键立场和问题,然后讨论了Didier Debaise、Emanuele Coccia、Baptiste Morizot和Corine Pelluchon等对自然、非人类和生物伦理学等一系列伦理话题的批判性态度。

欧洲科学院院士、维也纳大学荣誉教授Vladimir Biti从维特根斯坦的一段对话入手("你在哲学中的目的是什么?——为苍蝇指出走出苍蝇瓶的道路"。),比较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伦理学和德国作家乔治·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的文学伦理学之间的差异,由此总结得出伦理学和美学之间关系的结论。

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

主旨发言(二)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主持。

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傅修延的发言题目为“叙事与价值观”。傅修延教授对照西方叙事学研究传统,提出应该重新审视叙事的本质和功能,尤其是叙事的价值倾向。这是因为,正是由于价值观的引入,人们才发现讲故事活动对人类来说是如此重要。以叙事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叙事学,应该在关注叙事形式的同时重视叙事中的人文因素。

欧洲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bert Eaglestone教授从海德格尔的视角重新审视美学概念怜悯、恐惧和净化的伦理意义。针对学界关于“净化”是否单纯由怜悯和恐惧引起的情绪的争论,Eaglestone教授认为,借助海德格尔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这些概念,即怜悯和恐惧是我们与世界、他人和自己相洽的基础和形式,具有深层结构的伦理含义。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Leona Toker教授重新解读了阿尔伯特·加缪的《瘟疫》,分析了其中叙事策略的伦理意义。她指出,小说中叙事者和叙事立场的转换折射出主人公作为官员和作为个体所遵循的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这一解读解释了长期以来读者关于这部小说叙事角度混乱的困惑。

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

主旨发言(三)

第三场主旨发言由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吴笛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特德·休斯诗中的生态伦理思想”。通过解读英国当代著名诗人特德·休斯在《雨中鹰》、《乌鸦》、《穴鸟》、《河流》等多部诗集中的动植物意象,吴笛教授提出,特德·休斯并未将这些意象作为具象或装饰来使用,而是用来表达他的生态伦理思想,以生态伦理来丰富社会伦理的内涵,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道德警示。

匈牙利社会科学院、深圳大学Péter Hajdu教授以“气候小说”的伦理问题为题,指出在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下,讨论气候变化及其道德维度的重要性。Hajdu教授以金·斯坦利·罗宾逊的《未来之部》为研究文本,分析了文学和艺术对社会道德影响的潜力,强调“气候文学”使人们意识到承诺的重要性。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斯帕克小说《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教学角色的伦理观照”。他从文学作品中教师的道德榜样作用为切入角度,以缪丽尔·斯帕克的《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为例,讨论了可信度对发展教师与学生道德关系的重要性。杨金才教授通过分析文本指出,正是因为简·布罗迪小姐无法体现可信度,导致了学生与教师面临的伦理问题。

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

主旨发言(四)

第四场主旨发言由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苏晖教授指出,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人类文明三阶段论视域出发,目前人类正在经历的由伦理选择向科学选择过渡的时期,可被称为“后伦理选择时代”。通过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羚羊与秧鸡》《别让我走》《克拉拉与太阳》等科幻文学作品的分析,她提出,“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究其实质仍是伦理选择,以人类为主体建构一体多翼的后人类共同体,既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伦理选择主体的必然抉择。

圣托马斯大学Maria Lusia Torres Reyes教授聚焦韩国电影中菲律宾人形象的伦理问题。通过考察过去几十年里韩国电影中菲律宾人的角色形象,她试图说明关于菲律宾人形象类型的电影语言和叙事结构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性。她认为,这种内在矛盾性源于电影中常常令人困惑的叙事逻辑,而这种叙事形式上的矛盾往往被电影所表达的伦理情感所消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欣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戏剧《蝴蝶君》中的叙事策略与话语伦理”。她以在西方备受争议的华裔美国作家黄哲伦创作的《蝴蝶君》为分析文本,通过考察其中显性叙事和隐性叙事之间的矛盾张力,得出结论,即由解构东方主义刻板形象的显性情节和隐喻华人(亚裔)群体言说困境的隐性进程构成的双重叙事动力相辅相成,影射了冷战思维模式下的美国政治话语模态。

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

主旨发言(五)

第五场主旨发言由湖南大学陈晞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邹涛教授共同主持。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什么是‘讲故事’的伦理?兼论叙事伦理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交融互鉴”。尚必武教授从人类经验出发,重新定义叙事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强调“讲故事”这一行为对于传递故事价值、塑造受众的道德品行和道德感知的积极作用。他试图在阐明讲故事的伦理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叙事伦理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间交融互鉴的特性。

欧洲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Lucia Boldrini教授详细阐释了弗吉尼亚·伍尔夫1933年的小说《阿弗小传》中的伦理两难。她认为,伍尔夫有意识地在小说中设置了一个伦理难题,即关于伊丽莎白·巴雷特的狗的传记小说似乎假定非人类读者的存在。讨论这种伦理难题的意义在于,从狗的角度写作所引发的认知,实质是对维多利亚时代以及英国社会和政治的激烈批判,同时这部小说在促使人们质疑人类中心主义偏见的同时,又陷入了无法用超验的方法来解决人类的“非人道”问题(在利奥塔的意义上)的困境。

斯洛文尼亚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卢布尔雅那大学Tomo Virk教授重新审视了伦理判断与文学话语的关系。他以福尔斯的小说《法师》为例,说明文学和伦理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于伦理判断的性质与文学话语之间的先验结构。他阐释了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由此说明,文学为伦理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具体情境而非理论话语,因此在文学中讨论伦理是一种优势路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刘茂生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英国戏剧的伦理批评”。刘茂生教授指出,英国戏剧在近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没有离开对道德的关注。正是由于道德的力量,推动了英国戏剧的演变与发展。通过考察中世纪时期的道德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戏剧、17、18世纪的社会风俗喜剧、19世纪的社会问题剧以及20世纪的荒诞派戏剧,他归纳、总结贯穿英国戏剧发展、以伦理道德与审美艺术相结合的伦理叙事与伦理传统特点与规律。

  • 广外官微

  • 学院官微

版权所有 © 2025 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百度)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Baidu
sogou